Bah Kut Teh,也就是肉骨茶,現在很受歡迎的美食。肉骨茶最早出自馬來西亞吉隆玻三十公里以外的巴生港,明末清初,很多華人下南洋,那時英國殖民者在當地搜颳了大量資源,需運回送國,在巴生建立了深水碼頭,很多華人在此謀生,

由於做的是苦力和體力活,為了維持體力和適應熱帶地區的氣候需要進補,他們把閩南及潮汕一帶的飲茶加以改良,加上當地的香料,製成肉骨茶包,早上出門前,燉煮排骨並配上白米飯或油飯,來增加體力,最早,肉骨茶屬於窮人家的食物,所以,湯里也就有骨頭、內臟和一些碎肉。

起初,沒肉骨茶一詞,都叫「吃肉骨」,二戰後,有人以此做生意,在肉骨中增加中藥配方,大受食客歡迎,實際上,這就是一款藥湯,因為叫藥不好聽,就叫肉骨茶,其實並沒有茶葉或茶的成分,而且很多人食用時多會泡茶解湯肉的肥膩,就叫成了肉骨茶Bah Kut Teh。

現在肉骨茶已從當年的窮人食物,發展成貧富及男女老幼都喜歡的著名美食之一,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到處可見,每個廚師、每家店都有自己獨特的配方,新加坡的多被稱為海南派,馬來西亞為福建派,海南派重胡椒味,福建派重藥材。

馬來西亞以巴生肉骨茶出名,而新加坡最有名的是松發肉骨茶,新加坡的朋友說,其實松發肉骨茶在旅遊觀光客里名氣較大,而真正本地人喜歡去牛車水品嘗不同口味的特色肉骨茶。

肉骨茶通常和白飯一起搭配或以油條蘸湯來吃,一般當地人喜歡配一碟加了紅辣椒圈的醬油,肉骨茶最早是當成早餐來吃的,後來當夜宵吃,現在一日三餐,想吃隨時都可以。

肉骨茶配方:1000克豬肋排 4000克水 40克生抽 25克老抽 2克糖 米飯 油條 辣椒

1.6克桂皮 2克八角 5克白芷 6克黨參 5克當歸 5克枸杞 4克川穹 5克杜仲 8克淮山 3克黑胡椒 3克小米椒 6克黃芪 5克甘草

製作方法:

1,豬排切成五、六公分的段,焯水,洗凈。

2,把所有香料用紗布包成香料包,也可使用茶包袋,小米椒對半切。

3,鍋里放水,加入排骨和香料包,再加生抽、老抽、糖,燒開。

4,轉小火燜一到一個半小時,直到排骨一抖,肉能從骨頭上分開或脫落。

5,檢查調味,可以加生抽或者鹽。

6,上菜時配上切塊的油條和加了辣椒圈的生抽,佐以白飯。

小貼士:

1,香料一定要稱精確,建議用0.1刻度的稱。

2,小米椒、胡椒和糖可根據自己口味調節。

3,為了保持湯的清澈,燒開後最好是燜熟。

4,如果佐以海南雞飯的米飯,味道更加。

5,可以嘗試用肉骨頭和內臟製作。

6,可以加香菇、金針菇或腐竹。

7,香菇的味道不要蓋過藥材。

8,金針菇煮半熟或略燙,不塞牙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流水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